凝练办学特色 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形成了“六大特色”,即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课程化、校本课程体系化、生涯规划指导序列化、中学生领导力课程项目化、新课程新教材教学设计路径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三、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构建德育体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学校构建了“9610+24”德育课程和评价体系、“三圈一体”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学校将社会实践类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与甘肃科技馆等10余家校外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完善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具有应对学习压力、生活困难及寻求帮助的积极心理素质和能力。
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机制 提供全面精准指导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优化考核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多维度方式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构建共享、和谐的校园。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以此为依据及时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提升学生自治能力
整合学生会机构,优化学生干部队伍,学生自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运动会体育节、研究性学习展示等。学生会每周进行各班常规检查,评选流动红旗和每周一星。
四、提升教师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学校依托省市级平台和校本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承诺活动,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通过“未来之星”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主题班课观摩、德育论坛等形式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骨干教师培养,制定了发展首席名师、校级名师、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和三名人才培养的工作制度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培育培养工作。
加强教研体系建设 推动教研活动深度转型
学校构建了“433”教科研体系,建立四级教研组织结构,确立三层教研内容,开展三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
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完善教师考评考核办法,落实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优化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健全教师荣誉激励体系---青年岗位成才奖、德馨奖、卓越奉献奖 、“最美化一人”等荣誉称号,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五、聚焦课程建设,深化内涵发展
制定课程实施规划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实际,制定课程方案,突出课程育人核心,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形成了包含“真、先、勤、善”四领域和线下、线上双课程的“善课程”体系。
注重德育课程建设 丰富课程体系内涵
学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法治教育,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各类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军事训练为主的国防教育,聘任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和网络课程,共开发学科、社团和体艺类校本课程43门。现有中学生领导力社、桥牌社等17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五月鲜花”校园艺术节、丁香诗会、校园读书节、“星海杯”合唱比赛、元旦猜灯谜等活动。开发体育类特色校本课程,包括五彩篮球社、绿茵少年、啦啦操社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坚持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美育活动,充分发挥美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班积极组织排练展示,学校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等在艺术节进行汇报演出。美术类开展手绘饰品、软硬笔书法展演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运动技能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本着“健康第一、寓教于乐”的思想,开足上好体育课。组织贴近学生实际、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体育活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运动,校内每天锻炼至少1小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了“运动营养套餐”,将“一人一毽”、体能拓展、跳绳、健身跑等融入于大课间活动中,充实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强化劳动育人成效
学校将劳动教育落实到课程中,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发实施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居民社区开展劳动实践。学校聘请多位校外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授课,打破学校围墙的壁垒,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学以致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引领教师及学校的发展。
七、家校协同育人,共筑成长共同体
推动家长学校建设 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加强机制建设,创新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引领家长学校高质量发展。将家庭教育纳入学生德育体系,形成学校特色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多渠道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三新”改革政策等,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开发组合式课程体系,制作家庭教育微课,重点围绕“三新”政策、心理健康、学习困难等热点焦点问题,着力打造“家庭教育大讲堂”“我的家庭教育故事”等品牌。
邀请家长走进课堂 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观摩课堂教学,共促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就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向学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开展大家访 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家访”活动,全校教师参与,以实地走访为主,辅以电话访和微信访;各班级以班主任为核心,辐射至其他任课教师,倾听家长的教育问题,找准其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实地家访,倾听民声,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
八、加强数智校园建设,赋能智慧教育
学校制定《“数智化一”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数智化转型,着重探索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对教师“国家平台”使用的指导与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师将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优质资源的重构与整合。
通过搭建基础平台,解决教师当下备课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平台的使用更加方便简洁;通过搭建智慧教室,开展智慧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搭建AI课堂,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重构教学模式的平台,帮助教师根据课堂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和评价。
坚持研究探索,持续开展在职教师的STEM教育培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在课程设计上,采用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围绕真实世界的挑战或问题,引导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从提出假设、设计解决方案到实施验证,强调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组织教师赴国内智慧教育先进校交流学习,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掌握并运用最新的教育技术和工具,培育一批能够引领全校智慧教育发展的骨干教师,促进全校教师深化智慧教育应用。
通过建立全面的数据采集系统,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状况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对学校识别潜在的教学问题,强化教师管理,预测学生学习趋势,做好资产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
九、推进集团化办学,综合评估成效显著
多措并举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
学校因地制宜,拓展集团模式,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新区分校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学校实行五个“统一”,进一步挖掘集团融合优势,持续加大对集团内部硬件、师资等资源的整合力度,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统筹使用师资和基础设施,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综合评估 引领学校提升品质
为发挥以评促建作用,更好为甘肃省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4月,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应邀组织专家对学校开展综合评估。通过校园考察、随堂听课、师生座谈、集中反馈等形式对学校进行全方位评估。评估组认为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管理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敬业爱生;课程体系丰富多样,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教育教学质量优异,学生幸福感和荣誉感强烈;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很好地起到了环境育人积极作用;两校区特色发展各有优势,办学优势明显。评估组专家对学校未来发展过程中在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建设、教研体系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科学教育、青年教师培养和盘活教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十、精准协同备考,高考绩效稳步提升
积极构建高考备考协同体系,组织高考经验传承大教研活动,上一届高三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新一届高三传承经验,迭代创新。制定详实的高考备考计划,各科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将高考的新变化、新要求、新特点科学、有效、适度地分解到教学中,狠抓落实,精准备考。细研新课标、重构新教材、研读评价体系及说明,准确把握高考新要求、新变化、新特点。全员开展研讨近3~5年的全国高考卷和“做高考题、说高考题、命高考题”活动。制定并实施培优、精准提临和学困生转化工程,落实师生帮带(师生学习共同体)、生生帮带(学生学习共同体)工作,开展谈话谈心、心理疏导和家访活动。
2024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被评为新时代甘肃省大中小学党建“对标争先”示范校、兰州市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科技教育特色普通高中,4名学生入选甘肃省“飞天英才”计划,百余名学生在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兰州市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兰州市青少年综合运动会、西固区乒乓球选拔赛等比赛中荣获佳绩,3名教师在兰州市第四届优质课比赛中获奖,2名教师在兰州市“千校万师”比赛中获奖,2名教师所报课例被评为“甘肃省基础教育精品课”,2名教师被评为兰州市“首席名师”,7名教师被评为兰州市教学新秀,2名教师在甘肃省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大比武”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4名教师在兰州市第四届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6名教师在兰州市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奖,12名教师在兰州新区首届“双新”杯毕业年级命题大赛和兰州新区中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奖。2024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发扬“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坚定信心,服务大局,激发活力,创新创造,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治理体系,转变育人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推进数智化转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更好发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作用,为兰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